1756年沸石由瑞典化學家AxelFrederickCronstedt首次發現,他在觀察其行為后才創造了它的名字。沸石的字面意思是“沸騰的石頭”,從希臘語zeo到沸騰,而lithos則是石頭。Cronstedt在他的研究中注意到,事實上,這種類型的礦物質,盡管摸起來很干燥,但如果加熱,仍然能夠釋放出水蒸氣。因此,化學家觀察到沸石具有特殊的多孔結構,因此水被沸石截留,這一特征與石頭本身的起源有關,由熾熱的熔巖和海水相遇而形成。
天然沸石的晶體結構由一系列帶負電荷的小通道組成。帶有正電荷的毒素自然會被沸石吸引并被困在礦物的通道中。由于沸石不會被胃腸道吸收,它會隨糞便一起排出,所有滯留在路徑中的元素也隨之排出。所有有毒物質就像被磁鐵吸引,結果是有效的全身解毒。沸石充當“智能海綿”。依托于這種能力,這種礦物已被以多種不同的方式開采,如石化工業、建筑業、農業和畜牧業。
各國科學家通過多種試驗,證明沸石的吸收和凈化能力證明是有效的,這種礦物質還被用于治療廣島和長崎原子彈爆炸的受害者。1986 年切爾諾貝利事故后,俄羅斯衛生當局將其用于相同的防輻射目的。再一次,由于其凈化特性,沸石已被用于開墾土地、清理海洋并幫助 2011 年福島災難后受輻射影響的人口。